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
体育工作部
二〇二四年十一月
附件1:
《体育与健康》分层教学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和教育部《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基本标准》文件精神,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服务学生全面发展、增强综合素质为目标,坚持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推动大学生文化学习和体育锻炼协调发展,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课程目标
聚焦“教会、勤练、常赛”推进思想观念变革,不断完善“健康知识+基本运动技能+专项运动技能”教学模式,培养学生1-2项终身受益的体育运动技能,养成良好的体育运动习惯,帮助广大学生通过体育锻炼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更加注重“知识、能力、行为、健康”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一)享受乐趣
在体育教学活动中注重增加游戏与比赛等竞争要素,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竞争与表现的乐趣,实现从激发兴趣到形成志趣、享受乐趣的层层深入。通过组织游戏、增加竞赛、丰富内容、鼓励自主等方式,提高学生锻炼的积极性、主动性、自觉性和持久性,帮助学生有效锻炼、掌握技能、提高能力、体验成功,使其真正能够乐在其中。
(二)增强体质
重视在体育教学中强化锻炼、增强学生体质,要加强“勤练”,在基本运动技能的锻炼中不断发展学生的速度、力量、耐力、柔韧、灵敏、协调、平衡等身体素质。要根据不同年龄、性别、教材、课型、场地、气候等科学安排运动强度,合理设计练习密度,针对学生素质发展敏感期合理组织学、练、赛,科学推进基本运动技能“课课练”活动。要通过高质量组织课堂教学,课内外相关联开展大课间、课外体育活动、校外体育锻炼等,有效增强学生体质。
(三)健全人格
通过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社会责任感和良好的个人品质。全面把握体育的“育体、育智、育心”综合育人的价值,通过全员参与的体育竞赛活动,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塑造活泼开朗、与人为善、团结协助、遵守规则等良好品格,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与人格健全。
(四)锤炼意志
通过体育课、体育训练和体育竞赛活动培养学生不畏困难、不怕吃苦、不惧失败的意志品质。精心设计有一定强度、一定难度的运动技能学习,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坚持不懈等优良品质,要通过组织教学比赛和竞技比赛,不断培养学生顽强拼搏、积极进取、勇敢坚毅等坚强意志。
三、方案设计
(一)学分要求及学期分配
在学校人才培养方案中规定:《体育与健康》108学时,其中含第一至第四学期开设,每学期1.5学分;《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4学时,1学分,对达到标准的颁发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等级证书。合计7学分。第一学期开设基础体能课,第二学期开设体育选项课,第三、四学期开设体育俱乐部课,考核形式为“考试”。对因病、伤或残疾学生等原因不能正常参加体育课或体质测试的学生,经本人申请,经有关部门核实,可参加康复保健课,108学时,每学期1.75学分,7学分,免予体质健康标准测试,不颁发等级证书。
课程设置安排表
表1选项课程安排表
年级 | 学期 | 课程类型 | 课程内容 | 学时 | 学分 | 授课对象 |
大一 | 1 | 基础体能课 体测标准 | 健康知识,基本运动技能 基础体能,课程思政 | 28 | 2 | 各专业学生 |
2 | 体育选项课 | 健康知识,专项运动技能 专项体能,课程思政 | 28 | 1.5 | 各专业学生 | |
大二 | 1 | 体育俱乐部课 体测标准 | 健康知识,专项运动技能 专项比赛能力,课程思政 | 28 | 2 | 各专业学生 |
2 | 体育俱乐部课 | 健康知识,专项运动技能 专项比赛能力,课程思政 | 28 | 1.5 | 各专业学生 | |
合计 | 112 | 7 |
表2康复保健课安排表
大一 | 1 | 康复保健课 | 健康知识、康复运动技能 课程思政 | 28 | 1.75 | 身体疾病、伤或残疾学生 |
2 | 康复保健课 | 健康知识、康复运动技能 课程思政 | 28 | 1.75 | ||
大二 | 1 | 康复保健课 | 健康知识、康复运动技能 课程思政 | 28 | 1.75 | |
2 | 康复保健课 | 健康知识、康复运动技能 课程思政 | 28 | 1.75 | ||
合计 | 112 | 7 |
(三)成绩考核办法
体育与健康课程考核采用结构考核,综合评分的方法进行,体育成绩用百分制计分,各项考核内容及其比重(见下表)。
表2课程各项考核内容及其比重表
考核内容 | 专项技术 | 身体素质 | 运动参与 | 课外运动 |
比重(%) | 40 | 30 | 20 | 10 |
身体素质评分标准:参照《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
1.运动技能:40分
2.体质测试:30分
秋季学期:身高、体重、肺活量、1000米(男)800米(女),力量、柔韧素质选择一项。
春季学期:50米、立定跳远,力量、速度素质选择一项。
身体素质考核标准和方法见教育部颁发的《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
3.运动参与:20分
运动参与依据:请假1次扣0.5分,迟到、早退1次扣1分,无故旷课1次扣3分;旷课3次、缺课超过1/3,体育成绩不得及格。
4.课外运动:10分
正常按校园健康跑实施方案的要求每学期完成校园健康跑距离100公里,占体育课成绩10分满分。
(四)学生选课说明
体育课程安排时间为周一至周五的3、4、5、6、7、8节,周三下午不安排。各二级学院、各专业分开集中排课。
大一上学期:基础体能课。根据行政班级排课,如果出现班级人数少的情况,采用合班上课,每个体育项目教学板块人数40人左右编排。
大一下学期:体育选项课。根据教师配备和教学资源设定体育项目教学板块,学生根据自己喜爱项目和板块时间进行网上选课。每个体育项目教学板块人数40人左右编排。
大二上学期:体育俱乐部课。根据教师配备和教学资源设定体育项目教学板块,学生根据自己特长项目和板块时间进行网上选课。每个体育项目教学板块人数按照40人左右编排。
大二下学期:体育俱乐部课。根据教师配备和教学资源设定体育项目教学板块,学生根据自己特长项目和板块时间进行网上选课。每个体育项目教学板块人数40人左右编排。
康复保健课:因部分学生由于病、残、弱等身体原因而无法参加《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学习,可以申请上康复保健课,相关学生填写《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康复保健课程学习申请表》,经医务室和所在学院签署意见,教务处经审核后,统一发放上课通知单给相关学生。
附件2:
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
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体育工作的实施方案
为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体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切实加强和改进学校体育工作,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育人体系,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结合学校体育工作实际情况,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坚持以培养学生健身强体理念、掌握运动技能、养成锻炼习惯为主线,聚焦“教会、勤练、常赛”体育教学改革目标,深化课程体系与教学模式改革,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改善体育设施条件,完善监测评价机制,引导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工作原则
以坚持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衔接、培养兴趣与提高技能相促进、群体活动与运动竞赛相协调为基本原则,注重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身体锻炼与人格塑造、技能提升与健康促进相统一。
(一)改革创新,面向未来
立足时代需求,更新教育理念,深化教学改革,使学校体育同教育事业的改革发展要求相适应,同广大学生对优质丰富体育资源的期盼相契合,同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相匹配。
(二)补齐短板,特色发展
补齐师资、场馆、器材等短板,促进学校体育均衡发展。坚持整体推进与典型引领相结合,鼓励特色发展。弘扬中华体育精神,推广中华传统体育项目,形成“一院一品”“一校多品”的学校体育发展新局面。
(三)凝心聚力,协同育人
深化体教融合,健全协同育人机制,开展丰富多彩的课余训练、竞赛活动,扩大校内、校际体育比赛覆盖面和参与度,组织冬夏令营等选拔性竞赛活动,建立完善家庭、学校、社会共同关心支持学生全面健康成长的激励机制。
三、总体目标
“十四五”末,达到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体育场馆设施、器材配备目录》的要求,配齐配强体育教师,办学条件全面改善,学校体育工作制度机制更加健全,教学、训练、竞赛体系普遍建立,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提高,育人成效显著增强,学生身体素质和综合素养明显提升。学校体育文化感召力、影响力、凝聚力不断提高,成为学校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主要任务与举措
(一)体育课程设置与实施
1.开齐开足体育课程
落实江苏省教育厅《关于加强高职高专院校公共体育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要求,修订课程标准和教学计划,完善体育课堂教学与课外锻炼相衔接的课程体系,开齐开足体育课,开设体育必修课不少于108学时,每周安排体育课不少于2学时。(责任单位:教务处、基础教学部、体育工作部)
2.丰富体育课程内容
科学安排课程内容,在开好现有体育项目课程基础上,广泛开展普及性体育运动,定期举办学生运动会和体育文化节,组建体育兴趣小组、社团和俱乐部,推动学生积极参与常规课余训练和体育竞赛。拓宽课程领域、充分挖掘思政元素,丰富课程内容,开发开设其它体育运动项目课程教学,使学生毕业时能够熟练掌握1至2项运动技能。(责任单位:基础教学部、体育工作部)
3.科学评价学生体育锻炼效果
合理安排体育课运动强度,重视体现学生身体素质的心肺功能锻炼,每节课安排提高学生心肺功能锻炼的内容不少于30%,将反映学生心肺功能的素质锻炼项目作为考核内容,权重不少于30%。学生体育学业成绩实行综合考核,包括体育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考试、体育课外锻炼、体育运动竞赛成绩等。(责任单位:基础教学部、体育工作部)
(二)体育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
4.探索“互联网+体育教学”
顺应线上教学改革新形势,推进体育课程资源和信息化建设,拓展网络教学资源,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和线上体育教学资源应用平台,开发和创新体育教学资源,做好教学设计,促进信息技术和体育教学深度融合,线上和线下教学相融合,不断增强体育教学吸引力。(责任单位:教务处、基础教学部、体育工作部)
5.探索体育“俱乐部制”教学模式
以“教会、勤练、常赛”为教学改革目标,在进一步完善“健康知识+基本运动技能+专项运动技能”教学模式基础上,推进体育“俱乐部制”教学模式改革,通过“班级+社团”的方式组建体育教学俱乐部,将课内与课外相互贯通,兴趣与特长相互融合,分层多类型开展体育俱乐部制教学,创建3-5个品牌俱乐部。学生自主选择参加1-2个俱乐部,在俱乐部中完成规定的学时学分,提高专项运动技能。(责任单位:基础教学部、体育工作部)
6.加强体育教学改革研究
加强体育教学研究,丰富教研活动形式,坚持教师集体备课,不断提升课堂教学质量。鼓励支持体育教师结合自身专业,围绕课程改革创新、教学评价体系、学生课外体育活动模式创新、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改革等方面开展研究,形成有区域优势和学校特色的研究方向和研究团队,为深化体育教学改革发展提供理论支撑,促进理论研究与教学实践深度融合,提升体育教学水平。(责任单位:教务处、基础教学部、体育工作部)
(三)课外体育活动与竞赛
7.创新学生课外体育锻炼内容与形式
广泛开展普及性体育运动,定期举办学生运动会和体育文化节,组建体育兴趣小组、社团和俱乐部,推动学生积极参与常规课余训练和体育竞赛。加强体教融合,广泛开展体育夏冬令营活动,鼓励学校与体校、社会体育俱乐部合作,共同开展体育教学、训练、竞赛,促进竞赛体系深度融合。启动实施课外体育锻炼专项计划,将群众性体育文化活动有机融入到校园文化艺术节等品牌活动中。(责任单位:团委、基础教学部、体育工作部)
8.推进学校运动队建设
加强课外训练体系建设,发挥体育俱乐部作用,有序开展课余体育训练,以赛代训,注重培养学生体育特长,按照“发挥特长、分类培养、因材施教”的原则,组织参加各级各类体育竞赛,应赛尽赛,力争获得好成绩。(责任单位:基础教学部、体育工作部,各二级学院)
(四)学生体质监测与评价
9.健全学生体质监测制度
全面落实《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完善学生体质健康测试系统等工作条件,每年对所有学生进行体质健康测试,编制学生体质健康报告,将学生测试成绩列入学生档案,作为对学生评优、评先的重要依据。毕业资格审核时,学生测试成绩低于50分者按结业处理,因身体残疾或重大疾病而不能参加测试的学生,凭医院证明向学校提出申请并经审核通过后可准予毕业。毕业年级学生测试成绩及格率须达95%以上。(责任单位:基础教学部、体育工作部)
10.完善体育考核评价办法
构建课内外相结合学生体育考核评价体系,将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体育课成绩、参与体育活动等情况作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评先评优和毕业的重要条件。
(责任单位:教务处、学生处、基础教学部、体育工作部)
(五)体育师资队伍建设
11.优化体育教师队伍结构
优化整合校内外师资队伍,进一步提高教师参加国培、省培的比例,支持教师进修研修,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通过内培外引,进一步配强师资队伍,优化师资结构。重视体育教练员队伍建设,根据体育工作需要,逐步增加专兼职体育教练员岗位数。(责任单位:人事处、基础教学部、体育工作部)
12.加大体育教师培训力度
组织开展体育骨干教师研修访学、课程轮训、教练员和裁判员培训等业务进修培训,在国家级、省级等教师培训,以及校外交流、境外访学安排中扩大体育专任教师比重,提升体育教师业务水平和教学能力,着力打造一支优秀体育教学团队,力争培养出在省内同类院校中有一定影响力的学术带头人和业务骨干。(责任单位:人事处、教师发展中心、基础教学部、体育工作部)
(六)体育场馆设施建设
13.加强体育场地设施建设
在“十四五”期间,按照在校学生1.2万人的规模和标准建设体育场馆、田径场、篮球场、排球场、网球场等。同时,不断提升体育场馆管理水平,学校安排专职人员负责体育场馆的运行、维护和日常开放管理,体育教学单位负责业务指导;持续推进体育场馆管理的信息化建设,体育场馆设施在课余和节假日向社会和师生开放,不断提高体育场馆设施的资源利用率和管理水平。(责任单位:人事处、基础教学部、体育工作部、智慧校园服务中心)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体育工作组织领导
把体育工作纳入学校重要议事日程,加强对学校体育改革发展的总体谋划。学校定期召开专题会议,统筹研究体育工作重大决策事项。学校成立由党委书记、校长任组长,分管校领导任副组长、相关职能部门及各二级教学单位负责人为成员的体育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体育工作部,指导与督促体育工作的开展。每学年至少召开一次全体会议。加强体育工作统筹协调,形成由学校统筹协调、相关部门和院部密切配合、党政齐抓共管、校内外协同的体育工作机制。(责任单位:校办、人事处、基础教学部、体育工作部)
(二)加大体育工作支持力度
体育工作纳入学校“十四五”事业发展规划和人才培养工作专项规划。根据省教育厅文件要求的经费标准,学校及时足额安排体育工作维持费和体育专项经费,加大对体育场馆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将其纳入学校年度设备采购计划和基本建设立项。加大体育课教师教学岗位激励力度,科学核定体育教师工作量。在岗位聘任、职称评定中科学合理评价体育工作业绩。(责任单位:人事处、教务处、财务处、基础教学部、体育工作部)
(三)健全体育活动安全保障机制
加强对学生体育活动的安全教育,培养学生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提高学生的意外伤害应急处置和救护能力。加强体育器材设施及场地安全风险的分类管理,定期开展检查,消除各种安全隐患,配备体育场馆急救设施和设备,明确管理责任人,落实安全责任。健全学校体育活动安全风险防范机制。(责任单位:基础教学部、体育工作部)
(四)建立健全体育工作评价与激励机制
把体育工作及效果纳入学校人才培养工作目标管理与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制定符合体育特点的体育教学工作质量考核评价标准,将体育社团建设、体育运动开展、学生体质健康测试、体育竞赛的参与度和获奖等情况纳入二级学院考核。学校教学督导适时开展体育专项督查,并强化督导检查结果的反馈、应用,促进体育工作持续改进。建立体育工作激励机制,对在学校体育工作中做出重要贡献的组织和个人予以表彰,营造良好的体育工作环境。(责任单位:质量办、人事处)
基础教学部公共基础专业群开设课程总表
课程类别 | 课程 代码 | 课程名称 | 学时 | 学 分 | 学期 | 考核 方式 | 承担部门 | 备注 | |||||||||||||
总学时 | 理论 | 实践 | 网络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必/选 | 考/查 | ||||||||||
100411201 | 体育与健康 | 112 | 14 | 98 | 7 | 2×13w 2×2w | 2×14w | 2×14w | 2×13w | 必 | 考 | 基础教学部 | 分层 | ||||||||
100211401 100211409 100211412 100211404 | 高等数学(工科) 经济应用数学(文科) 大学数学(3+2) | 72 64 288 | 3632 | 36 32 | 4 4 16 | 2×18 4×12w会计 | 2×18w 4×12w其他 | 选 | 考/查 | 基础教学部 | 分层 | ||||||||||
100311402 100311401 | 大学英语 大学英语(3+2) | 64 128 | 48 | 16 | 4 8 | 4×16w 会计、工程 | 4×16w 其他 | 选 | 考/查 | 基础教学部 | 分层 | ||||||||||
100512201 | 军事理论课 | 32 | 26 | 6 | 2 | 2×13w | 必 | 查 | 基础教学部 |
注:体育与健康总课时112学时,其中4学时为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