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
课程标准
二〇一五年八月
大学语文课程标准
1综述
1.1课程类别
本课程为纯理论课。
1.2适用专业与开设学期
适用于文秘、法律事务、司法助理专业,一年级上半学期开设。
1.3课程性质
大学语文是集工具性、基础性、审美性、人文性于一体而尤注重审美性与人文性的课程。本课程为大学人文教育核心课程之一。
1.4设计思路
大学语文课程课时少,按传统的逐篇串讲式的分析模式,教材利用率低、教学效率低,费时多,效果小。我们经摸索已基本建立的大学语文“理论、规律教育模式”是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解决这个矛盾的比较理想的模式。这是一个总体的教学模式,这个模式将文学最基本的概念、基本理论、基本规律引入教学。文学的性质决定了阅读文学作品必须通过品味语言来实现,通过品味语言来领悟作品的形象,体验作家和作品的感情。语言、形象和情感,这就是所谓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规律,对此任何时候都要紧抓不放。它们是“纲”。在这个纲下面,根据不同的作品又可以衍生和引伸出其它许多“目”来,也就是一些具体的阅读欣赏理论和规律,而具体的理论规律又可以加深对基本理论、基本规律的认识。这样由纲到目,由目到纲,学生掌握了基本理论、基本规律,又掌握了若干具体理论、具体规律,也就掌握了阅读欣赏的一般方法。如果把语文教材当作一批例子,课堂上通过对某些经典例子的分析,就能以一当十,以简驭繁、以有限向无限拓展,教学目标也就能实现了。
2课程目标
2.1课程教学总体目标
大学语文的教育对象是非中文专业的学生,这些学生对中文学科方面的知识不需要那么精、深、专,但他们却需要从总体上提高自己的文学水平、文化修养和人格素质,故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目标是要使学生获得较全面系统的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的知识,提高运用规范的现代汉语进行口头和书面交流的能力,以适应学习和工作的需要;通过针对性的培养,使学生比较准确地阅读和理解文学作品及文字材料,并具备一定的文学鉴赏水平、较好的综合分析能力和较高的写作能力。
(一)知识教学目标
1、要求学生掌握文学最基本的概念、理论、规律并基本掌握某些阅读欣赏的具体理论、规律。
2、了解中国文学史的基本线索,熟悉若干重点作家及其作品。
3、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相关内容
(二)能力教学目标
1、学习以历史文化的眼光和当代意识观照、审视和评判古代作品的方法。
2、了解古今汉语的某些联系,能从一般意义上认识汉语的人文意蕴,能从某些具体的语言现象审视当时社会的政治、文化、经济等状况。
3、能够用带规律性的知识和方法阅读、欣赏、评价(品味语言、领悟形象、体验情感)一般古今中外文学作品,学写一般的赏析文章。
4、通过选文的典范性、丰富性达到提高文化素质和阅读、表达能力的目的,并启迪思想、激发创造的灵感与热情,培养创新能力。
(三)思想教育目标
1、关注人的尊严与使命、人的权利与责任、人类共同发展的需要与追求人类和自然的和谐与共同发展。
2、通过文学中美的享受,陶情养性,学会理解、沟通、传播,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2.2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目标
(一)知识目标
理解各类文学作品的鉴赏方法。
掌握职业需要的语言和文学知识。
(二)能力目标
能够运用所学的基本知识和方法,解决工作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
具有正确对待职业、满足职业语文需要的综合能力。
(三)素质目标
能够不断提高自己的口语表达能力、写作能力、学习能力、工作能力、创新能力,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职业观。
能够提升学生的审美品位。
树立正确健康的人生观和职业态度。
3课程内容和要求
3.1《诗经》 4课时
(1)熟悉和掌握古代文学流变的线索、轨迹
(2)知晓古代文学各个发展时期的代表性作家及其作品
(3)了解诗经的主要内容
(4)分析诗经的艺术特色
3.2《老子》4课时
(1)了解道家的基本思想
(2)了解老子的中心思想和学术思想
(3)分析老子对后世的影响
3.3《唐诗两首》4课时
(1)了解诗词的发展历程
(2)了解历代代表诗人、诗作
(3)学习诗歌情境交融的写法
(4)了解典故在诗中的作用
3.4《宋词》 两首 4课时
(1)了解词的起源和发展
(2)熟悉和掌握宋词的主要流派和代表作家
(3)分析苏轼对宋词内容及意境的开拓
3.5《红楼梦 刘姥姥进贾府》 6课时
(1)了解明清小说的代表作品
(2)了解红楼梦的创作背景
(3)分析刘姥姥角色对小说情节的推动作用
3.6《在酒楼上》6课时
(1)要求学生了解鲁迅生平概况,理解鲁迅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奠基人的杰出成就和崇高地位,了解鲁迅思想的精神实质
(2)阅读鲁迅在小说、散文、杂文、学术等方面的代表作品,掌握中国现代小说发端的《狂人日记》和小说集《呐喊》《彷徨》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3)把握《在酒楼上》的创作背景、故事内容、艺术特征和主题思想,并能对其中的悲剧原因与意义作出自己的理解和判断
3.7《正红旗下》4课时
(1)了解作者老舍的生平及主要作品
(2)讨论小说的主题以及老舍笔下的新旧市民的形象
3.8《诗八首》4课时
(1)了解新诗发展历程及主要流派
(2)分析穆旦是如何彻底地颠覆传统爱情意境,从而将对爱情的解读从表面升华至对生命本质的思考中
3.9《融入野地》4课时
(1)熟悉和掌握中国现当代小说流变的线索、轨迹
(2)分析作者对于知识分子精神世界的看法
(3)小说创作与时代语境的关系
3.10《普罗米修斯 》 4课时
(1)了解外国文学的发展和各时期的代表作家
(2)了解希腊神话与荷马史诗
(3)分析普罗米修斯的反抗精神
3.11《哈姆莱特》4课时
(1)了解莎士比亚戏剧的艺术成就
(2)分析《哈姆莱特》的人物形象
3.12《 园丁集》4课时
(1)掌握泰戈尔生平和主要作品
(2)分析《园丁集》诗歌主题与艺术特色
3.13复习4课时
(1)复习本学期所学课程的重要知识点,如文学常识、作品特色、人物形象等
(2)将东西方文学、文化的起源、异同以及现在融合的趋势做一个系统的梳理,本学期所学《诗经》、《老子》作为东方文明的经典,希腊神话作为西方文明的摇篮,以往学生只学习单独的篇章,现在一学期下来,可以将两种文明进行一个比较,方便学生理解
4实施要求
4.1教材编写与选用
《高职语文》张新颖 张冰主编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4年5月第一版
4.2教学模式与方法
大学语文的教学不应局限于作家作品的分析,可以把与文学相关的内容包括进去,把文学与文化结合起来,如少数民族文化、宗教文化等。其次,注入时代的气息。增加文学与文化最近最新的内容,使大学语文更贴近学生实际,更贴近现代生活,反映鲜活万变的当代特色,如增加反映网络文化、校园文学、影视剧本以及最新科技发展的内容。再次,注重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教育。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文学作品“文以载道”的特点,充分发掘作品中蕴涵的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因素,以此感染学生,为他们确立人生追求、价值趋向目标做正面的积极的导向。在大学语文教学中,可以使用情感投入法、点面结合法、内容讲授的纵向横向比较法、研究性学习法、多媒体教学法、课外书目阅读法、课堂演练法(对学生口头表达、言语交际的训练)教学方法。
4.3教学环境与手段
为适应新形势对人文素质教育提出的新要求,提高教学质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思维,本课程结合学校已有的教学设施,根据教学任务的不同,将综合运用课堂讲授、自学以及诗文朗诵、演讲、观看影视片等多种教学方法,全面贯彻“行动导向法”的原则,让学生由传统的被动的知识接受者变成课堂活动的积极参与者。
其一,力争课堂教学方式的多样化,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突破以时间为经,以选文加文学史为纬的传统教学模式,变为以文学史、文化史为经,以文学或文化专题为纬的教学模式。
其二,教学不仅仅是在课堂,而且要进行课堂外的延升,更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了弥补课堂教学受教学空间、教学环境限制的不足,充分利用各种条件,进一步开展课堂外“大课堂”教学。利用信息化教学手段作辅助,提高教学效果。将现代教育技术引入到教学中来,使教学方式更加立体、丰富,这样大大提高了教学质量与效率。改革传统教学思路,努力挖掘大学语文这门课程所应该包含的哲学、政治、历史、美学等人文学科方面的因素,真正使大学语文担负起基础学科的重任,而不再是单一的“语言”课或者“文学”课。
4.4教学考核与评价
采取过程性评价法,即平时成绩占总评分的30%,期末考查占总评分的70%。 试题类型主要有:填空、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写作。
4.5课程资源开发与应用
教师个人大学城空间及蓝墨云班课,有详细的教案、备课笔记、多媒体课件以及课外推荐的阅读书目等各种教学资源。
5编制说明
《大学语文》要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基础性特点,适应当代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日益交叉渗透的发展趋势,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具有全面素质的高质量人才。
(执笔人: 王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