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选修课课程标准汇编
二〇一八年五月
目录
目录2
《艺术导论》课程标准4
《服装美学与欣赏》课程标准7
《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标准14
《中国世界遗产鉴赏》课程标准18
《世界之旅》课程标准21
《经典电影片段赏析》课程标准24
《摄影》课程标准27
《影视欣赏》课程标准31
《合唱》课程标准35
《艺术导论》课程标准
1综述
1.1课程类别
B类理实一体化课
1.2适用专业与开设学期
作为一门通识课程,《艺术导论》适用所以专业,并在每个学期开设,普及艺术教育。
1.3课程性质
本课程涉及艺术的多个门类,绘画、书法、摄影、雕塑等,学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全方位地得到艺术的熏陶,可以在理论的接受与作品欣赏过程中,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培养高雅的审美品位,提高人文素养;了解、吸纳中外优秀艺术成果,理解并尊重多元文化;发展形象思维,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这门课程综合了普通高校开设的“艺术学概论”和“艺术欣赏”,将部分的艺术理论和艺术欣赏结合在一起,较更注重欣赏的实践,因而,实用性更强,适合于大众化的高等教育,具有普遍意义。
1.4设计思路
课程设计比例为理论占1/3,欣赏实践占2/3。综合理论和实践,将部分的艺术理论和艺术欣赏结合在一起,通过理论的讲解,和大量的作品的赏析,使学生同时获得理论的提升和实践的认知。这是本课程的一个特色。
2课程目标
2.1课程教学总体目标
1、通过大量具体、生动、形象的艺术实例与图片资料,把艺术理论的学习与艺术作品分析结合起来,对艺术的本质与构成、艺术的来源、艺术鉴赏与批评、各艺术门类特点等方面进行深入浅出的阐析与探讨。为学生提供必要的知识和经验,以激发学生欣赏的兴趣。
2、使学生了解关于艺术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研究方法;初步培养学生运用艺术概论的基本原理分析和认识艺术活动的现象和对艺术作品进行赏析;
3、欣赏教学最高目的,在能切实际践行,使学生的情感,意志和理智,透过各种行为已表现出来。让学生能够用图画、音乐、文字等不同艺术的方式,表达出自己的情感。
4、培养学生高尚的理想,养成正当的态度,培养正当的兴趣,追求真理的精神和浓厚求知的兴趣,以指导人生的行为。
3课程内容和要求
序号 | 学习内容 | 教学要求 | 参考课时 | ||
项目/章 | 工作任务/节 | 知识内容和要求 | 技能内容和要求 | ||
一 | 什么是艺术、 艺术的起源 | 了解艺术的基础理论 | 3 | ||
二 | 绘画艺术 | 了解绘画艺术基础理论 欣赏优秀绘画作品 | 3 | ||
三 | 音乐艺术 | 了解音乐艺术基础理论 欣赏优秀音乐作品 | 3 | ||
四 | 舞蹈艺术 | 了解舞蹈艺术基础理论 欣赏优秀作品 | 3 | ||
五 | 雕塑艺术 | 了解雕塑艺术基础理论 欣赏优秀雕塑作品 | 3 | ||
六 | 建筑艺术 | 了解建筑艺术基础理论 欣赏优秀建筑作品 | 3 | ||
七 | 文学艺术 | 了解文学艺术基础理论 欣赏优秀文学作品 | 3 | ||
八 | 摄影艺术 | 了解摄影艺术基础理论 欣赏优秀摄影作品 | 3 | ||
九 | 考查 | 3 | |||
机动 | |||||
合计 | 27 |
4实施要求
4.1教材编写与选用
(美)马丁,(美)雅各布斯著,包慧怡,黄少婷译.《艺术导论》.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1.
这本书为艺术的初学者提供一个基础框架,更重要的是它一直在关注“艺术是什么”这一关键性问题。作为一本介绍人文学科的书,它提供了在探究艺术以及其他人文学科过程中进行批判性思考所必需的工具。
4.2教学模式与方法
在课程教学方法的实施方面,把艺术理论、欣赏过程和实践相结合。教师可以用讲解说明、问答讨论、观摩摹临,发表创作等方法,指导学生欣赏;还要配合其他学科与各种教学课外活动,或展览表演,配合郊游、成绩展览,使学生有表现实践的机会。
4.3教学环境与手段
多媒体展示和大学城空间结合教学。
4.4教学考核与评价
作为一门考查课程,《艺术导论》其末考查成绩占总成绩的40%,平时的考勤、课后作业占成绩的60%。无故旷课3次以上,取消其评定成绩资格。另外还有课外实践附加分。这样的考核更加注重过程评价。
4.5课程资源开发与应用
在大学城空间里为学生建立网络课程,提供大量学习资源,使课程内容的呈现形式成为系统与精细、集成与分散的统一体;通过空间教学,使课程教学师生交互更为便捷,从课内拓展延伸到课外,让“课堂教学”真正达到一种人人、处处、时时的境界。
5编制说明
理论学习以后,要注意主动接受艺术,主动感受艺术带给我们的震撼,只要有机会,一定不要放弃对艺术品的真切、直接的接触,培养艺术欣赏的感觉。
(执笔人:董菁 )
《服装美学与欣赏》课程标准
1综述
1.1课程类别
本课程为纯理论课
1.2适用专业与开设学期
本课程是一门面向所有专业开设的素质教育课,一般在大一下学期开始开设,其他年级选修课积分不满的学生也可选修。
1.3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一门面向全院学生开设的素质教育公共选修课。本课程把服装与美学知识融为一体,力图使学生在从美学的角度去理解、欣赏服装。通过对服装作品的思考与欣赏,增强学生的审美敏感和艺术修养,培养创新意识,完善学生的人格。此外,通过跨学科的知识补充,对学生面试及以后的工作学习有所帮助。
1.4设计思路
服装是随着人的成长渐渐改变的,所以服装搭配也就和成长的历程息息相关,是值得关注的一个问题。它代表着自身礼仪的修养,也代表着对自己成长的认知与肯定。所以选择服装的时候,不仅要与自己的年龄相符,还与所处的环境、场合等息息相关。本课程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服装的搭配技巧;二、最新国际品牌服装秀欣赏。使学生在了解服装搭配技巧的同时感受国际最新发展趋势,并能给自己根据不同的场合,搭配出得体又具有自身风格的服装。本课程课时为27课时。
2课程目标
2.1课程教学总体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活动,使高职院校的学生了解服装质料的特征与质地等,服装的选择,服装的流行特征,服装的搭配技巧以及人对服装的具体要求等。通过教学使学生具备服装造型能力、色彩搭配能力、服装质料选择能力,培养学生具有勤奋刻苦、认真仔细的良好素养,为提高学生对服装欣赏、选择方面的能力奠定基础。
2.2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目标
1)欣赏能力
通过对不同风格服装的欣赏,具备良好和宽广的审美趣味。
2)实际应用能力
本课程把课堂引向课外,鼓励学生在参加演出、工作面试等中运用课堂所学知识,具备实际的合理搭配服装的能力
3)表达能力
鼓励学生把对不同风格服装的感受与认识诉诸语言,培养良好的表达能力
3课程内容和要求
第一讲 服装质料的美学价值(3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服装质料的地位及分类
2、掌握服装质料的特征与质地
3、了解各种质料在服装中的应用情况。
教学重点:服装质料的特征与质地
教学难点:服装质料的特征与质地
第二讲 服装穿着的美学价值(3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服装穿着的意义。
2、掌握如何利用服装进行自我形象塑造。
3、根据着装者的特点进行服装组合、服装选择,最终掌握普通及特殊着装者的服装的受限因素。
教学重点:
1、如何利用服装进行自我形象塑造。
2、根据着装者的特点进行服装组合、服装选择,最终掌握普通及特殊着装者的服装的受限因素。
教学难点:如何利用服装进行自我形象塑造。
第三讲 服装创作的美学价值(3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服饰形象的生活来源和服饰形象美的体现。
2、掌握各类艺术形式对服装艺术的影响因素及特点。
教学重点:各类艺术形式对服装艺术的影响因素及特点。
教学难点:各类艺术形式对服装艺术的影响因素及特点。
第四讲 服装研究的美学意义(3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人类服饰文化的特征及服装文化圈的划分,不同服装文化圈的服装特征。
2、理解服装美学在社会教育中的地位,掌握如何运用服装美学的教育合理着装。
教学重点:
1、人类服饰文化的特征及服装文化圈的划分,不同服装文化圈的服装特征。
2、服装美学在社会教育中的地位,如何运用服装美学的教育合理着装。
教学难点:如何运用服装美学的教育合理着装。
第五讲 世界品牌赏析(3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世界几个著名品牌。
2、了解各个名牌的主要产品。
教学重点:
1、香奈儿品牌的创立过程。
2、各个名牌的主要产品。
教学难点:
1、香奈儿品牌的创立过程。
2、各个名牌的主要产品。
第六讲 服装常见风格(3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常见的服装风格有哪些。
2、了解各种风格的特点。
教学重点:
1、常见的18种服装风格是哪些。
2、各种风格的特点。
教学难点:
1、常见的18种服装风格是哪些。
2、各种风格的特点。
第七讲 服装色彩搭配(3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色彩的基本知识及六大色系服装。
2、掌握服装色彩搭配、服装与肤色搭配及与场合搭配的技巧。
3、了解服装搭配一般注意事项。
教学重点:
1、色彩的基本知识及六大色系服装。
2、服装色彩搭配、服装与肤色搭配及与场合搭配的技巧。
教学难点:
服装色彩搭配、服装与肤色搭配及与场合搭配的技巧。
第八讲 服装与体型的搭配(3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不同服装搭配行式及优点。
2、掌握脸型、身材与服装的搭配技巧。
教学重点:
1、不同服装搭配行式及优点。
2、脸型、身材与服装的搭配技巧。
教学难点:
1、不同服装搭配行式及优点。
2、脸型、身材与服装的搭配技巧。
第九讲 西装礼仪(3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西装的款式分类。
2、掌握西装穿着礼仪。
3、了解西装穿着的禁忌
教学重点:西装穿着礼仪。
教学难点:西装穿着礼仪。
4实施要求
4.1教材编写与选用
本课程所使用的参考教材《服装美学教程》,系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国家社科基金资助项目之一,由中国纺织出版社2007年出版,本教材系统深入地阐释了服装美学的基本原理,包括服装美学的性质与作用,服装美的本质与起源,服装美与经济、技术、人体及气质的关系等,同时结合大量具体的实例,详细讲解了服装艺术创作的特点、过程与方法,服装美的形式要素,服装艺术的结构与风格,服装美的接受等内容,使学生在了解服装美学的学科特征和价值,掌握服装美的基本演变规律的基础上,熟悉服装美的各种基本创作方法,提高对服装的审美感知能力和表现能力。
4.2教学模式与方法
服装美学与欣赏课程以“逐步实现课程的立体化与现代化,完善和丰富教学内容,不断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目标,在教学过程中高度重视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重视兼容各种有效方法和手段,追求教学的最佳效果。主要包括:
1)充分发挥课堂讲授作用,注重提高教师对教学内容的有效传达能力和水平。尽管本课程已实现全程多媒体课件授课,但教学中又始终坚持教师主导作用,把教师课堂讲授能力的提高、水平的提升即对课堂教学效果的驾驭,作为主要的方法,强调教师在课堂上与学生的交流互动,在此基础上注重提高教师教学水平。
2)着眼教学内容不断更新,有意识地引入国内外服装美学研究新理论、新观点,保证课程教学内容的新颖性、前沿性和当代性。
3)结合课程内容,通过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探究式相结合的多种教学方式的灵活运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教学相长。如通过不同学术观点的比较,使学生更好地把握本学科发展趋势。教师按教学单元设置分组课堂讨论环节,激发学生探索问题兴趣,实现良性互动;选择学生关心或社会影响大的热点审美问题,布置学生在阅读资料、提出问题基础上,在教师组织下进行讨论,激发学生的思想活力。
4)课堂教学中充分运用多媒体课件的形象化、直观化辅助教学功能;通过制作网上辅助思考题、参考书目及其他网络资源以及全部课件和电子教案,同时通过改进网络课件以及提高课件的人机、人际交互功能,不断强化了网络环境下教师对学生学习的管理和指导。教师可通过手机布置、批改作业或进行测试,对学生总结。
4.3教学环境与手段
服装美学与欣赏课程在教学过程中非常注意适当而有效地运用信息技术手段,主要包括:
1)课堂教学与网络教学相结合,利用校园网,开通网络课程,由学校提供本课程所需网络技术保障条件,教师可通过网络进行教学。
2)通过制作网上辅助思考题、参考书及其他网络资源,以及全部电子教案上网,提高课件的人机、人际交互功能,有效强化网络环境下教师对学生学习的管理和指导,同时构建了服装美学课程的学生自主学习体系。
3)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全程使用多媒体教学课件进行授课。
4)利用学校先进的网络平台(如泛雅、蓝墨云等),布置学生课后在网上查阅、浏览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服装美学成果或文艺活动等。
4.4教学考核与评价
本课程为过程性考核,以课堂表现为主(通过手机平时测试和出勤)。
与同类课程相比所处的水平:
1)本课程在吸取同类课程某些特点的同时,特别注重培养培养学生的理论思维和分析能力,采取多种措施(如小组课堂交流、学习报告、影视作品分析等),使本课程不仅成为知识性课程,更是对学生内在人文素养和健全人格的养成。
2)本课程通过长期建设和不断践行教学改革,在现代化教学手段运用,以及探究式教学方法研究、实践教学环节设计等方面,都已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教学资源和教学环境。
4.5课程资源开发与应用
服装美学与欣赏课程充分利用学校智慧校园中心的网络优势,积极推进网络教学。2012年以来已在网上建立了较为丰富的相关课程资讯网页,形成了一个开放式的网络教学环境,促进了教学互动。同时,为了培养学生利用网络自主学习的好习惯,我向学生推荐了相关网络资源,如利用超星泛亚平台进行服装美学相关网络资源的学习,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5编制说明
1、建议本课程在教学过程中理论教学与视频教学穿插进行。
2、本课程共有9次课,实际上课课时和上课时所欣赏的时装作品可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作调整。
(执笔人:丁琳 )
《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标准
1综述
1.1课程类别
公共选修课B类
1.2适用专业与开设学期
适用所有专业,2-4学期
1.3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一门重要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其宗旨在于促进文工交融,拓展和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提高文化素质和人文修养。本课程强调人文精神教育与科学精神教育相结合,主要任务是使青年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伟大成就和基本发展线索有较为全面的认识,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自尊心和自豪感,培养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操。进一步陶冶身心,培养在生活中用传统文化的视角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以理性态度和务实精神去继承传统,创造未来。
1.4设计思路
本课程内容十分丰富,涉及中国历史、地理、经济、政治、语言、文学、艺术、科技、教育、宗教、哲学等诸多领域,因为“文化”的内涵包罗了人类社会历史的方方面面。因此本课程是对中国文学、社会学、历史学、经济学、语言学等课程的概括与总结,尤其注重中国文化的特点的分析与总结。本课程的教学,主要应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历史地和科学地分析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准确而深刻地认识中华民族、认识中国的国情,以理性态度和务实精神去继承传统,创造新的先进文化。
2课程目标
2.1课程教学总体目标
本课程以学习和研究中华民族数千年所创造的灿烂文化为目的,使学生了解祖国的历史文化,提高人文素质,增强民族自信心、自尊心和自豪感,培养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操,从而创造中华民族的美好未来。
2.2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目标
2.1.1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知识和发展历程有初步的了解,激发对于祖国的荣誉感和归属感;
2.1.2能够从总体上把握中国传统文化的本质、特性及其与现代化的关系,并能联系现实,深入思考,运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来分析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与糟粕;
2.1.3以现代化为参照系,对中国传统文化资源进行创造性的开发利用,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2.1.4能够以本课程教学为基础和依托,拓展知识结构,弘扬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
3课程内容和要求
单元 | 学习内容 | 教学要求 | 课时 |
第一单元 | 中国传统文化概说 | 了解文化及中国传统文化的概念、基本精神和生成背景;能够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学会从文化的视野观察、分析现实问题。 | 3 |
第二单元 | 古代哲学 | 了解中国传统哲学的主要特点和价值取向,熟悉中国传统哲学的代表人物及其思想。通过学习得到智慧的熏陶,并能够运用中国传统哲学分析解释现实生活中的现象和问题。 | 6 |
第三单元 | 古代宗教 | 了解佛教、道教的创始、基本教义及对中国文化的影响。能够正确认识和分析宗教对中国人文化生活、社会生活、家庭生活以及政治生活带来的各种影响。 | 6 |
第四单元 | 古代文学 和艺术 | 了解中国古代诗歌、散文、小说的文化内涵,学会用文学的眼光品味现代生活。了解中国传统艺术的各大门类及其发展变迁、代表作品。能够运用较为专业的语言鉴赏中国传统艺术。 | 6 |
第五单元 | 传统风俗礼仪 | 了解古代中国传统生活习俗,品味茶、酒、食文化现象,懂得欣赏茶、酒、食文化,追求高质量高品位的生活。了解中国传统礼仪的起源、本质、基本内容及其对当代社会的现实意义,感受中国传统礼仪源远流长,内容博大精深,学会在现代社会继承和发展中国传统礼仪。 | 6 |
合计 | 27 |
4实施要求
4.1教材编写与选用
主要教材:《中国传统文化概要》主编王丹,苏州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中国传统文化概论》主编黄焱 ,水利水电出版社2017年版
辅助教材:文、史、哲各类相关著作。
4.2教学模式与方法
本课程的内容博大精深,要求学生的知识面宽,所以必须强调要大量阅读文史哲等方面的书籍。课前借助超星学习平台推送相关资料和教学视频,在教学时尽量采用讨论,分析与总结的方法,采取理论与实际密切结合的方法,将典型事例与理论紧密结合起来。主要采用讲授、讨论、影像资料观摩研讨等多种教学形式。
4.3教学环境与手段
根据本课程的性质及要求,教学手段主要采用讲授和多媒体授课。同时运用超星学习通实现课前预习、课堂讨论和课后复习作业。
4.4教学考核与评价
课堂表现(含出勤情况、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情况)30%
平时作业30%
期末测试40%
4.5课程资源开发与应用
在超星学习平台创建在线课程,开发教学配套PPT及教学视频资源。
5编制说明
本课程作为素质教育课程,其宗旨在于促进文工交融,培养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为培养实践创新人才服务。教学中应根据不同教学对象、不同专业特点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既要注意学术性又要兼顾通俗性;既要讲清基本史实,又要注意理论分析。在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建议结合当前青年学生关心的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等有关问题进行课堂讨论或社会考察,加深学生对继承和发展中国优秀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执笔人:王丹 )
《中国世界遗产鉴赏》课程标准
1综述
1.1课程类别
B类理实一体化课
1.2适用专业与开设学期
《中国世界遗产鉴赏》这门课是面对全院学生所开的公共选修课,适用于所有专业,并在每个学期开设,普及中国世界遗产常识。
1.3课程性质
主要讲述中国已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52处文化遗址和自然景观方面的知识。目的是将中国灿烂的文化遗产多层次多角度的集中展示给学生,让学生了解中国世界遗产的相关知识,也力图激发学生对于世界遗产的保护意识。
这门课程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注重欣赏的实践,因而更适合高职学生,潜移默化中提高其审美水平及文化素养。
1.4设计思路
课程设计比例为理论占1/3,欣赏实践占2/3。通过相关的知识讲解和世界遗产的赏析,使学生同时获得知识和欣赏方法。
2课程目标
2.1课程教学总体目标
通过本门课程教学,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思想品德教育,开发学生的智力,陶冶学生的情操,发展学生的个性,促进学生的社会化。促进大学生审美品质的提高。
2.2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目标
(一) 知识教学目标
1.了解中国52处世界遗产。
2.了解相关的中国旅游文化知识。
(二) 能力培养目标
1. 开阔学生视野。
2.提高学生人文素养。
(三) 思想教育目标
1. 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
2. 激发学生对于世界遗产的保护意识。
3课程内容和要求
序号 | 学习内容 | 教学要求 | 参考课时 | ||
项目/章 | 工作任务/节 | 知识内容和要求 | 技能内容和要求 | ||
一 | 泰山、黄山、峨眉山、武夷山等 | 了解双重遗产知识,欣赏双重遗产 | 3 | ||
二 | 武陵源、九寨沟、黄龙、三江并流、三清山等 | 了解自然遗产知识,欣赏自然遗产 | 3 | ||
三 | 四川卧龙熊猫保护基地、中国南方喀斯特、中国丹霞等 | 了解自然遗产知识,欣赏自然遗产 | 3 | ||
四 | 周口店北京猿人遗址、长城、敦煌莫高窟、明清皇宫、秦始皇陵等 | 了解文化遗产知识,欣赏文化遗产 | 3 | ||
五 | 承德避暑山庄、曲阜三孔;武当山古建筑群;布达拉宫、福建土楼、丽江古城、平遥古城 | 了解文化遗产知识,欣赏文化遗产 | 3 | ||
六 | 苏州古典园林、颐和园、天坛、大足石刻明清皇家陵寝明孝陵、十三陵、盛京三陵等 | 了解文化遗产知识,欣赏文化遗产 | 3 | ||
七 | 皖南古村落、龙门石窟、都江堰—青城山、云冈石窟等 | 了解文化遗产知识,欣赏文化遗产 | 3 | ||
八 | 澳门历史城区、平碉楼与古村落,庐山、五台山、杭州西湖文化遗产等 | 了解文化遗产知识,欣赏文化遗产 | 3 | ||
九 | 考查 | 3 | |||
合计 | 27 |
4实施要求
4.1教材编写与选用
罗哲文等编著.《中国的世界遗产》.机械工业出版社,2013.
这本书介绍了世界遗产的来历及其分类,详细论述了中国相关的遗产点,资料详实,可读性强。作为了解中国世界遗产知识的书,是一本较好的教材。
4.2教学模式与方法
在课程教学方法的实施方面,把世界遗产相关知识、欣赏过程和实践相结合。教师可以用知识讲解说明、问答讨论等方法,指导学生欣赏;还要配合其他学科与各种教学课外活动,使学生有机会实践。
4.3教学环境与手段
多媒体展示和蓝墨云班课结合教学。
4.4教学考核与评价
作为一门考查课程,《艺术导论》期末考查成绩占总成绩40%,平时的考勤、课后作业占成绩的60%。无故旷课3次以上,取消其评定成绩资格。另外还有课外实践附加分。更加注重过程评价。
4.5课程资源开发与应用
在云班课、大学城空间中为学生提供大量学习资源;通过空间教学,使课程教学师生交流更为便捷,及时了解学生动态与对课程的反应,将课程从课堂教学拓展到学生的生活之中,将知识的传授与艺术的欣赏相结合。
5编制说明
(1)课程的讲授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密切注意当前社会生活、经济建设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使学生进一步提高对世界遗产的重要性的认识程度。
(2)在思想教育方面注重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激发学生对于世界遗产的保护意识。
(执笔人:董萍 )
《世界之旅》课程标准
1综述
1.1课程类别
B类理实一体化课
1.2适用专业与开设学期
本课程是面向全院本科专业的公共选修课,它是一门将世界旅游与文化有机融合的一门课程。作为一门通识课程,《世界之旅》适用所以专业,并在每个学期开设。
1.3课程性质
本课程着重介绍世界旅游相关知识,世界各旅游区的区域旅游特色及各国经济与文化的比较分析,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各国民族文化、历史遗产、地域文化、传统习俗、饮食文化和精美艺术,弘扬传统文化,使学生开阔视野,提高学生文化素质和人文修养。课程形式严肃活泼,集趣味性、知识性、探索性为一体,内容新、体例新,图文并茂,旨在学习各国跨文化沟通,丰富旅游文化知识,了解全球发展状况。培养学生旅游策划能力和创新,与此同时提供英语语言环境,培养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有助于发展听、说、读、写的能力。
1.4设计思路
本课程根据教育部关于发展职业教育的指导方针和教育思想的需要,从学生的兴趣为出发点,培养学生的爱好。
本课程按照教学规律和学生的认知规律,让学生通过在理论和实践结合的学习环境中学习并掌握知识与技巧,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比例为理论占1/3,欣赏实践占2/3。
2课程目标
2.1课程教学总体目标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达到下列要求:
1、对于旅游形成相对理性的认识。
2、增进对世界各国文化的了解,完善知识结构。
3、了解世界各旅游区的发展现状及区域旅游特色。
4、 重点了解亚洲及欧洲的旅游资源和旅游发展概况。
5、 能够应用所学完成相关旅游规划及表达个人对于外国旅游文化的见解。
3课程内容和要求
序号 | 学习内容 | 教学要求 | 参考课时 | ||
项目/章 | 工作任务/节 | 知识内容和要求 | 技能内容和要求 | ||
1 | 一 | 旅游学概论 |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旅游的概念、旅游的本质属性、旅游的特点、旅游的类型。 | 3 | |
2 | 二 | 亚洲旅游区 | 常见亚洲旅游景点及签证 | 3 | |
3 | 三 | 北欧旅游区 | 常见北欧旅游景点及签证 | 3 | |
4 | 四 | 中欧与东欧旅游区 | 常见中欧和东欧旅游景点及签证 | 3 | |
5 | 五 | 北美洲旅游区 | 常见北美旅游景点及签证 | 3 | |
6 | 六 | 澳大利亚旅游区 | 常见澳大利亚旅游景点及签证 | 3 | |
7 | 七 | 新西兰旅游区 | 常见新西兰旅游景点及签证 | 3 | |
8 | 八 | 非洲旅游区 | 常见非洲旅游景点及签证 | 3 | |
9 | 九 | 旅游景点 | 组织部分学生到实际景点游玩 | 3 | |
机动 | |||||
合计 | 27 |
4实施要求
4.1教材编写与选用
《世界旅游资源基础》马洪元 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8年6月 第一版
4.2教学模式与方法
1、课堂教学采用多媒体设备,将有关内容全部制作成课件。
2、运用相关影音资料作为辅助教材。从旅游报刊杂志、网站上搜集资料,尽量做到资料的新、齐、准。
3、在资金和时间条件允许的前提下,带学生外出到实地开展考查。
4.3教学环境与手段
采用多媒体课件和蓝墨云班课结合教学。以讲授法和陶冶法为主,把理论讲授与世界各旅游区域和文化分析相结合,对一些重要区域采用个案教学的方法进行深入分析,有效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提高学生文化素养,促进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与实践的结合。
4.4教学考核与评价
作为一门考查课程,《世界之旅》期末考查成绩占总成绩的40%,平时的考勤、课后作业占成绩的60%。无故旷课3次以上,取消其评定成绩资格。另外还有课外实践附加分。这样的考核更加注重过程评价。
4.5课程资源开发与应用
在蓝墨云班课为学生提供大量学习资源,使课程内容的呈现形式成为系统与精细、集成与分散的统一体;使课程教学师生交互更为便捷,从课内拓展延伸到课外,让“课堂教学”真正达到一种人人、处处、时时的境界。
5编制说明
本课程是一门具有综合性、实践性的公选课,因为受时间和经济的影响,很多旅游知识比较枯燥,尽可能通过视频表现出来,使学生可以更直观地理解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执笔人:李杨 )
《经典电影片段赏析》课程标准
1综述
1.1课程类别
A类纯理论课
1.2适用专业与开设学期
作为一门通识课程,《经典电影片段上衣》适用所有专业,并在每个学期开设,普及电影及生活常识。
1.3课程性质
本课程通过将不同年份、不同国家的流传下来,世人公认的经典电影与学生欣赏。电影作为人类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将普通平凡的世界通过艺术手法呈现,展现生活中本就存在而被忽略的美。好的电影能够培养性情,陶冶情操。经典电影更是可以流传千古。在本课程中,将从古至今,中西结合,欣赏即将流传千古的经典电影片段,品味电影人生。
本课程按照古今中外顺序,选取若干即将流传千古的电影,剪裁经典片段。无论是三十年前的黑白电影,还是最新的视听盛宴,都有一个共同的特质,那就是为人所称道,所评论。在这堂课中,有公认的绝美画面,也有寓意深远晦涩难懂的台词,更有批判和赞赏都有的话题。有和息息相关的校园生活,有古代战争与爱情故事,也有现代社会商场斗争。
1.4设计思路
通过播放经典电影及片段,并向学生提出若干关于人物性格、人物关系、情节分析、拍摄手法等问题,通过欣赏大量影视作品,感悟作品背后的人生意义,使得学生对于现代影视作品背后制作过程、人物安排具有一定的认识
2课程目标
2.1课程教学总体目标
让学生学会欣赏电影,,欣赏生活,敢于通过媒介将生活中发生的点滴记录、分享。让学生正确认识电影拍摄的手法、镜头运用,理解经典电影人物塑造,同时激发对于影片的兴趣,树立艺术生活理念,将艺术融入生活之中,做积极、乐观、敢于面对困难、欣赏生活的人。
1、通过大量的影视资料,把拍摄手法和人物背景结合介绍,提出问题,带着问题去赏析经典片段,以激发学生对于艺术的兴趣。
2、培养学生高尚的理想,养成正当的态度,培养正当的兴趣,追求真理的精神和浓厚求知的兴趣,以指导人生的行为。
2.2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目标
1. 艺术欣赏能力
2. 与人交往能力
3. 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
3课程内容和要求
1. 第一部分 开篇 什么是电影 了解电影发展史 3课时
2. 第二部分 上世纪经典赏析 了解上世纪优秀影视作品 3课时
3. 第三部分 2000-2010优秀作品赏析 了解当时优秀影视作品 3课时
4. 第四部分 2010-2015优秀作品赏析 了解当时优秀影视作品 3课时
5. 第五部分 2016-至今优秀作品赏析 了解现在优秀影视作品 3课时
6. 第六部分 国内优秀影视作品赏析 了解国内优秀一个是作品 3课时
7 第七部分 国内外优秀作品对比 了解中外优秀影视作品差异 3课时
8. 考察 3课时
4实施要求
4.1教材编写与选用
本课程是考查课,以赏析影视资料为主,故不涉及教材。
4.2教学模式与方法
在课程教学方法的实施方面,把拍摄手法理论、人物刻画和欣赏相结合。教师采用讲解说明、问答讨论、观摩摹临,等方法,指导学生欣赏。
4.3教学环境与手段
多媒体展示,教师音影系统。
4.4教学考核与评价
作为一门考查课,平时成绩50%,期末考核成绩50%,无故旷课3次以上取消成绩评定。学期结束实践课外附加分。
4.5课程资源开发与应用
运用蓝墨云班课,将优秀影视作品上传至课前,感兴趣同学可以实现进行片段赏析,课上运用蓝墨云班课进行回答问题,选人等课堂表现。学期结束后将足够多优秀影视作品及片段上传至网上,供学生课余时间赏析、消化。
5编制说明
学习以后,可以主动接受艺术、影视,主动感受屏幕带给我们的震撼,只要有机会,一定不要放弃对艺术、电影的欣赏,对生活中美的发现,人性的感悟。
(执笔人:孙彦 )
《摄影》课程标准
1综述
1.1课程类别
摄影是我院为专科学生开设的一门B类的公共选修课程,属于素质教育课范畴。
1.2适用专业与开设学期
摄影是一门面向全院各专业的公共选修课,每个学期均可开设。
1.3课程性质
本课程一门全院范围的公共选修课,是一门美育课程,属于素质教育课范畴。摄影是一种工具,可以忠实地记载我们的经历,它是一种技术,熟练掌握它,可以帮助我们减少很多遗憾;它又是一门艺术,可以通过光和影的形式使我们产生一种心灵的触动,将我们引向一个新的世界。
1.4设计思路
本课程针对高职高专教学的特点,以岗位需求为导向,以学生图形图像处理以及平面设计的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以工作过程的系统化和可持续发展为出发点,与企业行业合作共同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开发。根据对学生所从事工作岗位职业能力、工作任务、工作过程的分析,以图形图像处理和平面设计领域的典型工作任务构建教学内容;以真实设计项目和典型案例为载体,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基于平面设计实际工作流程设计教学实施过程,创造最佳的基于工作过程的学习环境;以学生为中心,采用项目导向、任务驱动、案例教学等行动导向教学法实施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合理利用网络资源,多渠道拓展职业能力;充分体现课程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的特点。
2课程目标
2.1课程教学总体目标
了解照相机的构造和工作原理,掌握照相机并能运用摄影构图、摄影用光等摄影的方法拍摄照片。使得学生对摄影的了解从理论到实践,从而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开阔学生的视野,增强鉴赏能力,提高艺术品味。
3课程内容和要求
序号 | 学习情境 | 子学习情境(任务、项目) | 建议学时 |
1 | 摄影概述与成像原理 | 任务1概述 | 1 |
任务2成像原理 | 1 | ||
2 | 照相机 | 任务1相机的使用及镜头 | 1 |
任务2数字相机的基本原理 | 1 | ||
3 | 摄影构成 | 任务1构图 | 2 |
任务2线条结构 | 1 | ||
任务3明暗 | 1 | ||
任务4气氛 | 1 | ||
任务5质感 | 1 | ||
任务6趣味中心 | 1 | ||
4 | 图片输出 | 任务1传统黑白胶片洗印技术 | 1 |
任务2数字图片格式及洗印技术 | 1 | ||
5 | 摄影曝光与技巧 | 任务1曝光 | 1 |
任务2特殊条件下的曝光控制 | 1 | ||
任务3滤镜 | 1 | ||
6 | 摄影用光 | 任务1自然光 | 1 |
任务2人造光源、闪光灯 | 1 | ||
任务3混合光源 | 1 | ||
7 | 数码摄影与传统 | 任务1数码相机的优势及运用 | 2 |
任务2彩色摄影与白平衡、颜色模式 | 2 | ||
任务3传统的优势 | 1 | ||
任务4摄影人物作品简介 | 1 | ||
8 | 大、中幅面相机摄影 | 任务1特种摄影 | 1 |
任务2摄影人物作品简介 | 1 | ||
合计 | 27 |
4实施要求
4.1教材编写与选用
1.教师教材:
《摄影基础及应用》王传东、王兵著 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ISBN:9787562924272
2.参考教材:
[1]《摄影》刘祚时 黄耀辉,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2008
[2]《广告摄影教程》.王传东,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8
[3]《大学摄影基础教程》.彭国平.浙江摄影出版社,2000
[4]《数码单反摄影圣经》雷依里著 中国青年出版社
[5]《大学摄影艺术》王传东,山东美术出版社,2006
3.其他
将相关的网络资源和辅助视频资料及时介绍给学生,以进一步扩展学生的知识面,为学生提供一个立体的全方位的学习空间,补充了课堂教学,让学生能进行个性化学习。
国际摄影团体
阿尔波塔专业摄影家联合会
澳大利亚照相机俱乐部
北美自然摄影社团
达拉斯专业摄影家协会
大纽约专业摄影家
N.S.摄影协会
光线作品中心
光线代理
当代摄影社团
翡翠摄影社团
黑白艺术圈
国际自由投稿摄影家组织
纪实研究中心
华盛顿专业摄影家
惠灵顿摄影社团
4.2教学模式与方法
教学模式采用启发、开放式教学法,努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创新精神,鼓励学生积极阐发个人独到的见解,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提高学习效率。最终完成目标为拍摄几种不同场景的合格构图的照片。
教学方法:根据课程内容和学生特点,运用启发诱导提高、优秀案例赏析、讨论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参与创新来达到有效提高学习效果的目的。
4.3教学环境与手段
教学环境
(1)音像教材 音像教材是文字教材的导读、拓展和补充,具有形象、生动、直观、简洁的特点。
(2)网络平台 开设网络平台,在网页上发布有关教学信息,有条件的学生可以借助网络获得相关教学信息和责任教师实时或非实时的辅导。
教学手段以多媒体教学手段为主。
4.4教学考核与评价
该课程学期总评成绩包含以下几项内容:出勤、纪律表现以及平时作业占总成绩的60%、期末考查占总成绩的40%。
4.5课程资源开发与应用
要充分利用校内多媒体设备、实训室、电脑机房等教学资源,为学生的学习创造良好条件。
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电子书籍,电子期刊,数字图书馆,国内各大影视广告网站,拓宽学生视野,拓展学生的相关知识和能力。
在教学过程带到户外进行实景拍摄,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拍摄后利用资源共享平台对学生作品进行一一点评,针对构图,调色,等合理建议,从而提高学生实际摄影水平。
5编制说明
本课程标准适用于27学时的《摄影》课程教学。
(执笔人: 周晓雨 )
《影视欣赏》课程标准
1综述
1.1课程类别
影视欣赏是我院为专科学生开设的一门B类的公共选修课程,是一门美育课程,属于素质教育课范畴。
1.2适用专业与开设学期
影视欣赏是一门面向全院各专业的公共选修课,每个学期均可开设。
1.3课程性质
本课程一门全院范围的公共选修课,是一门美育课程,属于素质教育课范畴。其教学旨在使学生们了解或掌握影视艺术的基本知识、影视艺术的历史发展及其审美鉴赏方法等,丰富学生们的美育知识,培养学生审美情趣,提高审美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我院各专业的学生除了有较丰富的专业知识和较强的专业技能外,还应该注重培养自己的人文素质,因为未来社会真正需要的人才是全面发展的人才,具有完整人格和较高人文素养的人才。
1.4设计思路
课程设置依据是根据广大学生的爱好与最新电影的结合来满足学生的要求,系统讲每种电影类型的代表作与著名导演的特点,并通过实践环节培养学生赏析的能力。设计思路是通过对广大学生的调查。选出具有代表性的,能正确引领学生的价值观的优秀电影。有过去的有现在的,有喜剧的有恐怖的,有探讨人性的,也有谴责那些不道德的。
2课程目标
2.1课程教学总体目标
1、能够用带规律性的知识和方法欣赏、评价(品味语言、领悟形象、体验情感)一般古今中外影视文学作品,学写一般的赏析文章。
2、能从一般意义上认识社会的人文意蕴,能从某些具体的现象审视当时社会的政治、文化、经济等状况。
2.2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目标
通过梳理各个类型电影的发展史、讲授相关影视理论知识和鉴赏方法,使得学员对影视的了解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提高学员的艺术修养,开阔学员的视野,增强鉴赏能力,提高艺术品味。认识,从而提高学员的艺术修养,开阔学员的视野,增强鉴赏能力,提高艺术品味。
3课程内容和要求
序号 | 学习内容 | 教学要求 | 参考课时 | ||
项目/章 | 工作任务/节 | 知识内容和要求 | 技能内容和要求 | ||
1 | 第一章 认识电影:光影传奇 | 第一节电影的发展之路 第二节电影的赏析 | 掌握电影的诞生和发展概况; 了解重要的电影人和电影作品,以及电影的基本构成。 | 知道电影技术的发展轨迹; 会用电影史知识分析电影现象; 掌握基本解读电影的能力。 | 2 |
2 | 第二章类型电影:商业片的弄潮儿 | 第一节 概述 | 了解类型电影产生的背景; 理解类型电影的概念; 掌握类型电影的主要分类。 | 知道类型电影的要素;了解主要类型电影的发展状况及特点; 会用类型理论分析具体影片个案。 | 16 |
第二节武侠片 | |||||
第三节喜剧片 | |||||
第四节警匪片 | |||||
第五节爱情片 | |||||
第六节伦理片 | |||||
3 | 第三章动画片:卡通世界 | 第一节 动画片概论 | 了解动画片的基本构成、创作手法; 了解动画片发展概况,包括其历史演变和当前世界动画格局; 熟悉著名的动画电影制作人、制作流派。 | 掌握分析鉴赏动画片的能力; 学会对动画片进行文化分析和本体分析。 | 3 |
第二节佳作赏析 | |||||
4 | 实践教学内容 | 影视评论的写作 | 独立进行影视鉴赏实践 独立完成影视评论的写作 | 运用所学独立解析影片 | 3 |
机动 | 3 | ||||
合计 | 27 |
4实施要求
4.1教材编写与选用
《影视欣赏》主编:周星 谭政
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第一版
4.2教学模式与方法
教学模式采用启发、开放式教学法,努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创新精神,鼓励学生积极阐发个人独到的见解,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提高学习效率。最终完成目标为能独立欣赏一部电影。
教学方法:根据课程内容和学生特点,运用启发诱导提高、优秀案例赏析、讨论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参与创新来达到有效提高学习效果的目的。
4.3教学环境与手段
教学环境
(1)音像教材 音像教材是文字教材的导读、拓展和补充,具有形象、生动、直观、简洁的特点。
(2)网络平台 开设网络平台,在网页上发布有关教学信息,有条件的学生可以借助网络获得相关教学信息和责任教师实时或非实时的辅导。
教学手段以多媒体教学手段为主。
4.4教学考核与评价
该课程学期总评成绩包含以下几项内容:出勤、纪律表现以及平时作业占总成绩的60%、期末考查占总成绩的40%。
4.5课程资源开发与应用
要充分利用校内多媒体设备、实训室、电脑机房等教学资源,为学生的学习创造良好条件。
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电子书籍,电子期刊,数字图书馆,国内各大影视广告网站,拓宽学生视野,拓展学生的相关知识和能力。
5编制说明
本课程标准适用于27学时的《影视欣赏》课程教学。
(执笔人: 基础教学部 张媛媛 )
《合唱》课程标准
1综述
1.1课程类别
B类理实一体化课
1.2适用专业与开设学期
本课程面向全院各专业学生开放
1.3课程性质
本课程为公共选修课程。
1.4设计思路
合唱是音乐文化史上的璀璨明珠,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在欧洲,可追溯到距今前年的中世纪宗教音乐。合唱音乐的兴起,起步较晚,至今只有近百年的历史。在中国当新兴的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之际,随着西方文化的输入、西方宗教传播,以及学堂乐歌的流行,为我国合唱音乐的发展准备了必要的条件。
2课程目标
2.1课程教学总体目标
通过学习合唱,学生能自信、自然、有表情的歌唱。通过认知作曲家生平及作品的题材、体裁、风格等,了解中外音乐发展的简要历史,初步识别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的音乐,加深对中国民族音乐的认识和理解。
2.2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目标
通过对各不相同的音色特点且又未受过合唱训练的同学,做到集体的声音和谐统一,融于一体,最终达到“合”的境界。同时在歌唱的学习中提高学生对音乐的鉴赏能力,激发、振奋同学们的乐观精神,丰富其形象思维的能力,建立和谐融洽的合作友谊。
通过学习合唱,使学生的情感世界受到感染和熏陶。在亲身参与合唱音乐的过程中喜欢音乐,对音乐作品情绪、格调、人文内涵繁荣感受和理解,养成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
3课程内容和要求
序号 | 学习内容 | 教学要求 | 参考课时 | ||
项目/章 | 工作任务/节 | 知识内容和要求 | 技能内容和要求 | ||
1 | 第一章 | 第一节 | 概述合唱的特点 | 基本了解 | 1 |
第二节 | 合唱种类、声部及队形排列 | 基本了解 | 1 | ||
第三节 | 合唱的统一 | 姿势、呼吸、音量、音色、起声、共鸣、咬字 | 1 | ||
第四节 | 合唱的协调 | 均衡和协和 | 1 | ||
第五节 | 色调 | 乐句之间的对比、乐段之间的对比、高潮与铺垫 | 1 | ||
第六节 | 咬字与吐字 | “五音”分类和“四呼”要求 | 1 | ||
2 | 第二章 | 第一节 | 练声曲 | 起声训练、高位置训练、头腔共鸣训练、扩展音域训练、流畅性训练、顿音训练、连音训练、和弦听唱训练 | |
3 | 第二节 | 练声曲、《念故乡》 | 分声部视唱 | 3 | |
4 | 第三节 | 《念故乡》、《体面》 | 分声部视唱 | 3 | |
5 | 第四节 | 《念故乡》、《彩虹》 | 分声部视唱 | 3 | |
6 | 第五节 | 《彩虹》、作品欣赏 | 看谱分声部视唱 | 3 | |
7 | 第五节 | 《彩虹》 | 看谱分声部视唱 | 3 | |
8 | 第五节 | 《彩虹》 | 排队型和动作 | 3 | |
9 | 第五节 | 《彩虹》 | 排队型和动作 | 3 | |
10 | 考试 | 成品 | 合唱《彩虹》 | 考试 | |
合计 |
4实施要求
4.1教材编写与选用
本课程使用江西高校出版社《合唱与指挥》
4.2教学模式与方法
(1)遵循听觉艺术的感知规律,突出合唱的艺术特点。
(2)面向全体学生,注意因材施教。
(3)建立平等互动的师生关系。
(4)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5)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
4.3教学环境与手段
学生在手机下载APP完美钢琴、教室多媒体和音响、形体房排练场地、图书馆报告厅合唱台、简单的打击乐器。
4.4教学考核与评价
出勤情况占50%;演出实践活动占50%
4.5课程资源开发与应用
(1)教材应将思想性与艺术性有机结合,体现合唱教学的规律。
(2)从学生的兴趣、能力和需要出发,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遵循学生的生理、心 理及审美认知规律,提供感受、表现、创造合唱艺术的的机会。为学生掌握科学的发声方法和感悟合唱艺术的魅力创造条件。
(3)音乐知识技能学习应在音乐实践活动中进行,教材应重视实践活动的设计。教 材的难度分量要适应多数学生的水平,以便于全体学生的实践活动。
(4)合唱曲目的选择要有艺术性、民族性和本土性。既能体现合唱艺术国际认可的 艺术特点,又能展现学校所在地区的民族民间特色。
5编制说明
(执笔人:邵佳 )